高安路上,一间小小的包子铺店招将字体与铁艺装饰相结合,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点,也体现出近人尺度的摩登感。
这是上周末在今潮8弄举行的场所营造:当代城市空间的复兴设计论坛中分享的一个案例,也是对会场旁正在举办的摩登复兴展览(展期至6月16日)的延伸和演绎。
在本次论坛组织者、展览策展人哈凌看来,百年前的摩登时代,对今天的设计仍有着强烈的审美驱动,少就是多依然是人们标榜的都市哲学。而摩登在今天的复兴渗透于生活的点滴细节,也彰显了上海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、开明睿智、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。
本次展览的启幕,从一根时间轴开始。轴线上,用不同色块的文字介绍着当时的社会背景、出现在上海的建筑事务所、中国建筑师的作品、外国建筑师的作品,以及时下出现的新建筑技术。
哈凌介绍,摩登是指一段历史时期,而非某种设计风格。广义地说,国际上将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,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这一时间段,称为摩登时代。在他看来,上海的摩登时代更指向于1920年到1937年淞沪会战前的这段时间。当时,欧洲爆发的战争与经济危机,让资本、人才、建设物资等大量流入相对和平的上海。同时,国货兴起,机器生产与中国民族资本逐步成熟,上海在建筑、媒体、设计等方面都呈现出作品井喷的状态。这些作品,融合了装饰艺术(Art Deco)和新艺术(Art Nouveau)的精髓,又在现代主义(Modernism)的基础上,超越了对装饰本身的刻画,达成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平衡,在艺术设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从展览中可以看到,在百年前的墙面、地砖、楼梯扶手、建筑构件上,繁复写实的花样逐步幻化为简单的几何形,并在装饰性以外成为功能的一部分——建于1936年的常德公寓(原名爱林登公寓)就是例证。这栋张爱玲曾居住过的公寓,用侧面凸出来的圆弧形阳台,塑造了几何的韵律感,也承担了实际功能,兼顾美观与功用。
哈凌介绍,圆弧形是摩登时代最常用的几何形之一,有很好的整体空间与材质的过渡效果,因而被广泛运用。在他近几年参与设计的商品房建筑项目中,同样使用了圆弧形的阳台,并获得设计类奖项,说明百年前的经典设计在今天依然能获得人们青睐,仍旧是品质生活的象征。在本次展览中,他也不吝于放大弧形的使用——在第一部分摩登与建筑展厅上空,悬置了一组圆弧形拱廊;在第二部分摩登与时尚与第三部分摩登与设计的区隔空间,使用了一组圆弧形屏风装置作为过渡,屏风上新设计的图样也是圆弧形的;在第四部分新摩登设计,打出了一组组圆弧形的灯光,来凸显字体的设计效果;而在展览最后的摩登与艺术部分,一处圆弧形转角顶柱成为全场收尾,演绎着展览中的摩登复兴。
在他看来,这也是本次展览名为摩登复兴的意义:重点在于后两个字。在过去数十年中,摩登的复兴经历了修旧如旧,即用老材料做老东西;到仿古,即用老元素做新东西;再到今天通过新的设计手法做出新的尝试,从精神内核上继承摩登时代,实现跨越时空的审美。
从多维视角解构摩登时代的经典作品武康大楼,再拼接成一张新作品,是哈凌近年创研摩登复兴的新点子。作为一位生长于上海,并以这座城市为创作灵感来源的设计师,哈凌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,通过图解摩登时代的建筑元素和装饰风格,让人们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思考建筑与城市、与人群的关系。
作为摩登复兴展览的展中展,上周六,哈凌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谭峥一起,推出了《图解摩登—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作品展》。在他们的指导下,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研究生们,以雷士德工学院、皇家旅馆三联排、绿房子等摩登时代经典建筑为蓝本,通过图解的形式,展现出不一样的建筑与城市的关系。
这是一次再创造,也是摩登复兴的新实践。谭峥说。以雷士德工学院的图解为例,这栋建于1934年的建筑位于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(现上海创新创意研究院所在地),鸟瞰之下呈飞机形,两侧排楼好似张开的机翼。在图解过程中,师生们从游戏《纪念碑谷》中寻得灵感,通过本不存在的楼梯、过道等,将四层建筑中别具风格的空间串联起来,包括阶梯教室、绘图教室、有壁炉的房间、顶层锅炉房等。同时将建筑中有特色的细部装饰,在画面中以细节点缀的方式体现出来,与作品旁的实物照片相得益彰。
而对皇家旅馆三联排的图解,则来源于建筑本身——复制。这处就在展厅外的建筑同样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,是当时联排别墅的代表。建筑本身使用了现代主义强调的复制概念,三联排其实是对一栋建筑的多次复制。在图解时,通过鱼眼视角,师生们将这些几乎差不多的空间用相同的画法展示出来,让复制的意义一目了然。
对绿房子的图解也很有意思。这幅作品中加入了许多动线标记,让人们看到了邬达克为吴同文精心设计房屋的大量细节——三、四层楼的楼梯、电梯互不相扰,为的是满足大太太与小妾互不相见;地面廊道的设计,为的是人车分流。而图解作品中,在相应建筑部位加入了热门影视剧剧照,既让人们看到建筑细部,也平添了一份亲切与趣味。
为一间包子铺、一家锅贴店、一处杂货铺精心制作店招,过去几年,瞻昂建筑设计创始人谭若霜在做的,是介入历史风貌保护区中一处处断点,让烟火气与时尚风相容共存。在场所营造:当代城市空间的复兴论坛现场,谭若霜分享的案例,被直播间网友们赞为摩登复兴的现实表达。
在谭若霜看来,风貌区的形成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:文脉的延续性,群体记忆与情感的认同性。也因此,历史建筑最重要的意义,不是它最初被建造出来的样子,而是经历岁月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。作为设计师,介入的目的是将过去的信息传递给现在与未来,同时将现在的时代精神传递给未来,让这个时代成为未来宝贵的历史。
高安路上的伊丽包子因为符合民生所需,尽管有碍观瞻,但被保留了下来。谭若霜了解到,这间包子店是在一栋约1935年所建的现代主义公寓沿街部分破墙开店,此前因为设计较弱,导致它不仅破坏了建筑外立面面貌,还破坏了风貌区风貌。于是,在既有门洞形成的情况下,如何让它重归建筑本身,成为设计初衷。他首先说服老板,并不是店招大生意就好,提出了将店铺的门与店招做成一个整体的方案。根据高安路及整个衡复风貌区的历史建筑特点分析,他又将铁艺门窗这个区域建筑特点融入设计。最终,2020年新的店招出炉——开门时,店招做在一侧门背后,另一侧门上则挂着商品价目表;关门时,两侧门上的铁艺装饰拼出了店招,透过室内的灯光,成为了街区上的一盏灯。
继包子铺后,谭若霜又为同在高安路上的洋洋锅贴做了店招。一个个圆形,成了这里最常见的设计元素。谭若霜坦言,其设计初衷来自于一天要旋转数十次的锅贴制作盘。这里还有一家金斯森便利店,位于一栋1937年建造的老公寓底部。谭若霜从档案馆、老电影中找到当年建筑的蛛丝马迹。譬如,现在店门上的斜横手,就复刻了当时为商业空间增添生动性而加入的斜线。在做这个项目时,谭若霜还根据建筑外立面色彩、环境等为街区设计了一套色卡,沿街商铺只要从中挑选色彩搭配,就能融入街区风貌。
城市与街区的更新,不仅在于大的建筑项目上,更多的应该是细节的雕琢。谭若霜说,这些近人尺度的摩登复兴,更让老百姓从身边的细小事物上感受到街区的温度,在生活的细微处体验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。
如今,这类近人尺度的人文关怀,也以更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城市中。书法艺术家朱俊杰分享了这几年发起的述·写城市公益艺术项目。他在不同街区、不同空间的玻璃橱窗上,用书法表达个人理解和创作,绘写美丽图案。他曾在虹桥天地咖啡馆的落地玻璃上,用字体绘出大熊猫,细看之下,大熊猫三个字就融于图案中,由此唤起人们对稀有动物的关爱。就像摩登时代一样,述·写城市让功能与艺术更好地结合,为人们在都市街角营造一份份小美好。
艺术家殷漪则介绍了在洛克·外滩源策划的《为TA作曲·空间》项目。当时,他邀请几位艺术家,以空间为灵感,原创声音作品,再通过一个高达1.8米的大型障板音箱在街区中循环播放,以此来探索不同声音、不同人与不同空间的聚合。有意思的是,其中一件作品是将楼内电器、管道等发出的声响混合成电音制作而成。这处本来被商家担心扰民的音乐作品,最后得到了展览观众的喜爱,让人听到了声音所饱含的人文关怀力量,并为声音如何参与空间营造带来新思考。
文:单颖文 图:叶辰亮、单颖文、袁婧摄,受访者提供 编辑:张晓鸣 责任编辑:祝越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25人徒步海南吊罗山1人坠亡 当地消防救援队:遇难者从悬崖顶部向下爬时坠落
与中坚力量共成长,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
外媒评WWDC:近10年苹果最重要软件更新,能不能挽救iPhone销量
5分钟速览WWDC:苹果发布AI全家桶 ChatGPT今年稍晚将融入iOS
直击WWDC 2024:苹果大模型终于来了 Vision Pro国行版正式开售
与中坚力量共成长,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
Copyright © 2024 凯发护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